更新时间: 浏览次数: 258
双手放在旋转的轱辘台上,边磨边捏边沾水,泥巴坨一点一点立起来,再一点一点降下去,一只土陶花盆的样子慢慢显露出来……10月11日,记者走进位于库车老城热斯坦历史文化街区的“古龟兹的土陶人家”,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吐尔逊·艾山正和女儿、孙子一起制作土陶花盆。
“这些花盆是吐鲁番市一个客户定制的,这样的花盆我们一天可以做200多个。”吐尔逊说。今年69岁的他是库车市土陶制作第7代传承人,从小就跟着大人“玩泥巴”,“我8岁就能自己做碗和花盆了。那时候轱辘台还得用脚蹬,我个儿矮够不着,就斜着身子蹬,但做出来的东西是周正的。”
源于土,成于火,土陶制作是一门古老的技艺,考古资料记载古龟兹地区在唐朝时就已烧制陶制品。《库车县志》载:民国时期,当地掌握土陶手艺的人家有3户,主要制作水缸、土碗、花盆、洗手壶等生活用品。20世纪五六十年代,库车土陶进入鼎盛时期,仅乌恰镇就有七八户家族式土陶从业者。
吐尔逊家所在的库车市乌恰镇清水村,曾是库车土陶最兴盛和集中的地方。那里的老人说,以前村里的人大都会烧制陶器。随着不锈钢器具的出现,土陶制作销售日渐式微。但深爱这门技艺的吐尔逊没有放弃,一直坚持传承和推广土陶文化,几十年间一直与“泥巴”打交道。经过他的双手,沉睡的泥土演变成陶罐、陶壶……镌刻进家家户户的生活。
随着旅游业的发展,库车土陶受到游客青睐。一些游客在吐尔逊的指导下,尝试做土陶。“你看,这些花盆都是福建游客自己做的,他们让我帮忙烧好后寄过去。”吐尔逊说。
和父辈只能做几种土陶制品相比,吐尔逊的技艺有了不少长进,会做200多种土陶制品。但更令吐尔逊欣慰的是,女儿热汗古丽·吐尔逊的制陶工艺比他还“牛”,她制作的1.2米高的大水壶,造型如两只昂首的孔雀,花瓣组成的羽翅仿佛振翅欲飞。
现在,吐尔逊每个月会走进校园推广和普及土陶制作手艺,带着学生一起揉、捏、搓……“在玩手中这坨小小泥巴的同时,文化传承的种子就在娃娃们心里埋下了。”吐尔逊说。
石榴云/新疆日报记者 王新红 【编辑:王琴】 新闻结尾
四川教师黑人在线91:致力于提供优质教育资源与多元文化交流的新平台的相关文章
重阳日,外国夫妇乐游常州古镇登高赏秋的相关文章
2024年国庆节假期期间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超20亿人次
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原党组副书记、副主任刘满仓被查
2025年高考报名陆续开启 多地要求严格资格审查
将县城特产中老年棉服推上“云经济”的内蒙古青年
中新真探:记忆力减退就意味着患有阿尔茨海默病?
菲律宾7月外商直接投资增长5.5% 创五个月以来新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