更新时间: 浏览次数: 258
将烫好的米粉盛入碗中,加一把酸笋或酸豆角,挖一勺秘制的辣椒,再把事先准备好的汤料和配菜倒入其中,伴着食物的热气缓缓升起,撒上刚切好的葱花……一份独具酸、辣、鲜、香、奇五种风味的广西米粉就这样端上了餐桌。
八桂大地上,这样的画面每天都在上演。而画面的主角——一根根细长的米粉,不仅满足了南来北往的食客的味蕾,还将千百年来民族交往交流交融(“三交”)的故事,尽诉其中。
北食南传
“宁可三日无米,不可一日无粉”,广西人的餐桌上总少不了一碗热气腾腾的米粉。但在历史记载中,酷爱米粉的他们却不是米粉的“发明者”。
“米粉是‘北食南传’的见证,可以说一碗米粉荟萃了不同民族饮食文化的元素。”北京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特聘专家、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二级教授余梓东说。
相传,秦始皇出兵岭南,开凿灵渠时,秦军和工匠皆为北方人,喜食面食,在没有面粉做面条的情况下,他们便用大米磨粉,做成了米粉,以解乡愁。
后来,秦军将士因水土不服,纷纷出现了胸腹胀痛、消化不良、感冒发烧等症状,于是便请当地瑶族进献药方。药方并不复杂——花椒和陈皮可治胸腹胀痛、上吐下泻,香薷可解暑热,桂枝可疗感冒,草果可祛疟疾,再加上增香的八角和桂皮,还有秦军带来的甘草。
八味香料和草药被混合在一起,煎熬成浓汁,添在每个士兵的米粉碗里,食之,既香又鲜,还能治病。而这也成为桂林米粉中“卤汁”的起源。
“美食是不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最贴近生活的载体。从一碗米粉往往可以管窥中华饮食文化在交融五味中,如何兼收五谷、并蓄五菜,千姿百味、争香斗鲜。”余梓东说。
和合诸味
广西世代以稻作文化为核心,特别是壮族人培育的优质水稻,为米粉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。米粉在这片土地上,不仅是一种食物,更是交融多民族饮食文化的重要纽带。
在这里,鲜、香是一碗米粉的底色。而与桂林仅相隔百余公里的柳州,却以其独特的食酸习俗,为米粉再增了一份“奇”味。
为何而“奇”?正是在于“臭中带香、香中带臭、香臭相依”。
当地的侗族、苗族人喜食酸,创造出了酸鱼、酸肉、酸鸭、酸菜、酸汤等特色菜品。用新鲜竹笋腌制而成的“酸笋”,正是这一传统的代表。
酸笋被加入粉中后,成了柳州螺蛳粉的灵魂风味。“酸笋是广西各民族共同喜爱的美食,将其融入螺蛳粉,是不同民族饮食文化的食材共享,也是当地不同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果。”余梓东说。
米粉是来自于汉族的主食,酸笋则是起源于少数民族的配菜,不少当地人认为,柳州螺蛳粉是汉族传统食品与少数民族食品元素相互交融的典范,其酸、辣、爽、鲜、烫的风味,独步天下。
随着米粉进入南宁、柳州、桂林等多民族聚居地,不同的饮食习惯也为广西米粉的味道带来了更多可能:南宁老友粉咸鲜开胃,柳州螺蛳粉酸辣奇特,桂林米粉则以爽滑和卤水浓郁著称。
如今,广西米粉宛如一个不断扩展的民族团结“同心圆”。
无论是融入麻辣风味的小龙虾螺蛳粉,还是冲泡型的菠菜米粉、螺旋藻米粉,广西米粉正以其“有容乃大”的姿态,将多元饮食文化“烹调”成一碗兼具传统与创新的美味,“边疆与内地的联系性和一体性,族际间的互动性和‘三交’性,饮食文化繁荣的集成性与创新性,也因而尽显其中。”余梓东说。(完)(《中国新闻》报作者刘益伶报道) 【编辑:刘阳禾】 新闻结尾
提升视频质感!免费PS大片段视频调色技巧揭秘,让作品更具专业水准!的相关文章
“民族同心·山海同行” 全国书法大赛作品展亮相“中国书法之乡”隆德的相关文章
医疗机构科普专项成果在上海技术交易所实现转化交易
西安前八月进出口总值2711亿元 外贸发展态势良好
(高质量发展调研行)品“坝坝茶”摆“龙门阵” 在重庆社区体验生活闲趣
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王雪峰一审获刑18年
练书法、学茶艺 中国文化“圈粉”国际网坛新星
习近平会见出席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70周年纪念活动外方嘉宾
首次!10%!民企力量参股核电领域带来新突破、新机遇、新前景、新动能
文化中国行·走进世界自然遗产巴丹吉林沙漠 保护优先 阿拉善人的努力和坚守
上海科学家趣回青少年:光源装置有“大饼”也有“油条”
第十四届中国民间艺术节在江西瑞金开幕
四川稻城亚丁景区通报:8人被终身禁止进入
海南省发布海上雷雨大风黄色预警信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