更新时间: 浏览次数: 258
中新社北京10月29日电 题:王蒙再忆“在伊犁”: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深情的共同体
中新社记者 高凯
“在那段日子里我深深感受到我们是民族的共同体,是命运的共同体,价值的共同体,文化的共同体,还是生活的共同体”,29日,著名作家王蒙作品《在伊犁》再版新书发布会在北京举行,王蒙当日再忆“在伊犁”,感慨称,“于我而言,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深情的共同体”。
1965年,王蒙来到伊犁,在伊宁市巴彦岱镇(原红旗人民公社)劳动。他吃住于农民家中,抡起坎土曼,学习维吾尔语,爱上奶茶泡馕……这六年的经历,成为他后来创作“新疆叙事”系列作品的宝贵源泉。写作于1983年至1984年间的《在伊犁》系列作品,正是以他的这段经历为背景。
《在伊犁》共收入《哦,穆罕默德·阿麦德》等九篇作品,于1984年8月由作家出版社首次结集出版。2024年重新出版的《在伊犁》,对该版本进行了重新编辑修订,特别恢复了后续版本没有使用的代序——《故乡行——重返巴彦岱》一文。该文是王蒙1981年在离开新疆近两年以后重返新疆巴彦岱,和他的维吾尔族农民兄弟把酒言欢,用深情的笔触写下的,既感人至深,又对《在伊犁》的人物和故事原型有重要交代。被认为是探索王蒙文学艺术价值的一个重要范本。
《在伊犁》中,王蒙有意回避了职业的文学技巧,通过散文化的日常生活叙事,塑造出众多可爱可亲可敬的人物形象,意蕴丰富的同时,视角别致有趣。“那可能确实是一段困难的日子,别人也问我,怎么你写出来显得那么高兴”,王蒙当日表示,因为自己感受到“爱护”,“我很感恩,‘恩’正是身边人给我的深情”。
回忆起当年在伊犁的生活点滴,王蒙直言,直到如今一提到新疆还是感到非常兴奋,“我是在一个艰难的时候到的新疆,到了伊犁,但是,我在那确实感受到了快乐和幸福……”“这种深情的共同体,这种共同体的深情,也许是40年后再出《在伊犁》的意义所在。”王蒙说。
就在不久前的10月15日,笔耕不辍70载的王蒙迎来90岁生日,谈及自己乐观积极的青春心境,这位“高龄少年”笑言:“快乐是应该的,快乐是自己对自己的责任。”(完) 【编辑:苏亦瑜】 新闻结尾
44人人体艺术,揭示人类身体之美与动感的诗意表达与艺术渊源。的相关文章
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的相关文章
中国海警局:伏季休渔期间 共驱离外籍侵渔渔船799艘次
金黄稻浪、瓜果飘香 广袤田野上绘就绚烂丰收画卷
情暖重阳 沈阳十一对劳模夫妻共庆浪漫金婚
“钦文现象”带动国内网球热
上海检察机关依法对李朝坤涉嫌受贿案提起公诉
外交部:中日发表双边共识与深圳男孩遇袭个案,两者之间无关联